69书吧(鲁迅的母亲曾送他一件令他痛苦一生的礼物)

1. 69书吧,鲁迅的母亲曾送他一件令他痛苦一生的礼物?

鲁迅的母亲叫鲁瑞,出生于1958年,虽没有真正地入过学堂读书,但却十分的热爱学习,所以在兄弟们去学堂读书的时候,她就跟着去,偷偷的躲在门外听,因此她也学到了很多的字,通常用来自己看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后来在儿子鲁迅的影响下,她读的书也越来越多。

朱安守寡一生

对于知识的渴望鲁瑞可以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端,因为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女人是不需要读书的。在这一层思想上她是有进步的,但对于婚姻她却还被封建思想禁锢着。

1901年的时候,她的儿子鲁迅眼看着就20岁了,到了需要成婚的年龄,于是她就开始琢磨着给鲁迅物色对象操办婚事了,那个时候的鲁迅还在读书,母亲在背后的一番心思并没有和他商量,而是私自作主就给他定了亲。

鲁瑞私下定亲

定亲没有征求过鲁迅的意见,只是母亲已经作了主,他也不能违背,于是他只是对这个未来的妻子提出了如下要求:

1.解开裹小脚:什么是裹小脚,裹脚也称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并以此为美,这是封建社会扭曲了的畸形审美观念所致。而鲁迅希望这一陋俗可以摒除。

三寸金莲

2.去学堂读书:鲁迅要娶的这个姑娘虽然也出身大家,但她却没有入学堂读过书,也不识字。自古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力,特别是女人,在古代女子是不允许上学堂的。而鲁迅的母亲以及母亲要给他娶的这位姑娘,都曾受到过这种思想的熏陶。

母亲并没有听从鲁迅以上的建议,而是选择用欺骗的方式瞒天过海。包括之后的结婚鲁瑞也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将儿子骗回了国。那时鲁迅还在日本留学,她写信给儿子,在信中多次提到自己病重,希望儿子可以尽快回国。

鲁迅被骗回国

鲁迅本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就立刻快马加鞭地回国了。母亲健健康康地在为他操劳着布置婚事,并没有像信中所说的那样病重。在1906年的六月初六,周家张灯结彩为鲁迅举办了婚礼,而娶的这位姑娘就是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

这就是鲁迅的母亲送给他的令他“痛苦一生”的礼物,结婚当晚他并没有与朱安洞房,而是选择在书房住了两三晚。首先母亲给他安排的这门婚事打一开始他就不认可,是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骗他,才促成了这桩婚事;

其次他向朱安提出的解开裹小脚和去学堂读书的要求,朱安一个也没有做到。反之是在结婚下轿时闹了一个天大的笑话,那就是朱安认为自己的夫君不喜欢小脚,为了讨他欢心,于是就换上了一双长码的鞋,并在鞋里面塞满了棉花。

朱安循规蹈矩,照顾公婆

就在下轿的时候,鞋子却意外地掉了下来,而朱安的小脚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这种局面让朱安非常的难堪,她的这一举动并没有讨来鲁迅的欢心,而是起到了适得其返的效果,鲁迅是满心的厌恶。

另外,朱安长得应该不算漂亮,至少在鲁迅的眼中看来,还是有些丑的,鲁迅在掀开朱安的盖头时,他看到了一个大嘴宽额、面色苍白的女人,朱安的长相灭绝了鲁迅心里的最后一点希望。

朱安嫁给鲁迅

是呀,在他们两个身上,确实有着太多太多的区别,鲁迅是一个剪掉辫子、身穿西装、留学海外的有为青年。朱安则是一字不识、思想传统的裹脚女人;一个思想先进,一个思想保守;一个西装革履,一个裹脚缠足。就连长相鲁迅也瞧不上。

他们两人之间本有着太多的不合适,却被鲁迅的母亲硬生生地撮合了这一段婚姻。这场婚姻鲁迅选择用一生逃离来对待,而对于朱安来说却意味着一生的悲惨。

鲁迅逃离朱安去了日本

鲁迅完婚在书房住了三晚后,他就返回了日本,从此开始,朱安开启了她独守空房的日子。三年之后,鲁迅再次回国,这次回国他与朱安在感情上依然没有任何的进步和改观,每天除了必要说的话外,便没有其他的任何交流。

朱安大概不懂得他吧,他的想法,他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朱安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又怎能明白呢!可以说隔在他们两之间的这座无法跨越的横沟便是旧思想与新思想的距离,至少对于鲁迅来说是如此的。

朱安当然不这么认为,或许她以为的爱,是可以为他洗衣做饭,照顾好他的饮食起居,孝敬好婆婆,这就是她心中的爱。只是他们的爱从来不在同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的人注定得不到互相成全。

鲁迅娶许广平

所以鲁迅曾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于1927娶了自己的学生许广平为妻,并正式对外宣布了自己的爱情。鲁迅对于母亲给他安排的这段婚姻的反抗在此刻彻底地画上了句号。而对于朱安来说却远远没有结束,鲁迅娶妻生子,朱安的人生却已经没有退路。

她除了一心一意地照顾着婆婆,一夜一夜地守着空房和一份深沉无期的爱之外,等待着她的就只剩下无尽的黑夜和孤独。或许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并不是朱安一个人的悲剧吧,而是某个时代的悲剧。

朱安与鲁迅的婚姻是一场悲剧

鲁迅母亲送他的这件礼物的确让他痛苦,但不至于痛苦一生,虽有影响,但也不至于有很大的影响。而“痛苦一生”和“大影响”应该是放在朱安身上的。鲁迅自从娶了许广平之后,我想在他精神上的痛苦应该是释放了,特别是在许广平还给他生了儿子周海婴之后,守住这份痛苦的人便只有朱安了吧,她是真正意义上的守了一生呀!

她独守空房41年,无儿无女,守望一生也未曾得到过鲁迅的一次回眸,对于朱安爱一个人爱得如此固执和深情,我们只能说她傻,不忍心再用另外一个贬义词去评价她。她为自己的固执整整付出了四十一年,换来的终究是一场悲剧,在别人眼里,朱安只不过是旧社会留给鲁迅痛苦的遗产,鲁迅也因为对朱安的态度受到了很多人的诟病,为自己的人生留一下了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用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渣男”的形象。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69书吧(鲁迅的母亲曾送他一件令他痛苦一生的礼物)

2. 三国演义有几篇?

《三国演义》一共120回

分别是: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清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蔼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襟张郃中计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3. 尤二姐做了贾琏的二房?

理论上尤二姐身份比赵姨娘高,实际上相反。

理由如下:

1.古代很注重名分。尤二姐名义上是贾琏的二房,地位比丫头出身的妾要高,而赵姨娘只是侍妾,名分上要比尤二姐低。

贾琏偷娶尤二姐时,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上都给予了她很高的规格。从委托贾珍提亲开始,就一直说是二房,从来不用“妾”称呼。虽然实际上二房也是妾,但也算妾的队伍里级别最高的了。贾琏还专门给尤二姐买了房子,供养尤二姐一家,让下人们都用“奶奶”称呼她,甚至许诺待王熙凤一死,就把尤二姐扶正。种种承诺,都是给足了尤二姐面子的。

只是说归说,尤二姐一天没有得到贾府的承认,一天都只是贾琏在外金屋藏娇的对象而已,二房的地位是不稳固的。然而,凤姐很有心机地出现了。

王熙凤假模假样地来找尤二姐,挤出几滴鳄鱼泪,说贾琏误会了她,她只是担心贾琏在外眠花宿柳,并不是阻止他正当地娶二房。实际上,因为自己生育能力差,还一直希望有个姐妹帮贾琏开枝散叶呢。

以此为由,王熙凤“盛情”邀请尤二姐跟随她进贾府。看看王熙凤口口声声都是怎么说的:

“今日二爷私娶姐姐在外,若别人则怒,我则以为幸。”

“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

一口一个“姐姐”,还言之凿凿“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把尤二姐当成同等级的“姐妹”而不是比自己低一等的妾室看待。

智商堪忧的尤二姐信以为真,完全被迷惑了。

凤姐做戏还做全套。不仅对着尤二姐说尽好话,当平儿来行礼时,她还故意说平儿是“咱们”的丫头,意思是尤二姐和自己同级别,平儿低一等。

……平儿忙也上来要见礼。尤二姐见他打扮不凡,举止品貌不俗,料定是平儿,连忙亲身挽住,只叫:“妹子快休如此,你我是一样的人。”凤姐忙也起身笑说:“折死他了!妹子只管受礼,他原是咱们的丫头。以后快别如此。”

其实尤二姐的认知没有错,她和平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都是地位比正妻低的妾。但王熙凤故意灌一碗迷魂汤,愣是把尤二姐哄得不知天高地厚。

接着凤姐跑到宁国府大闹一通,最后是成功讹了一笔,但也亲口对尤氏许下了会给予尤二姐高规格待遇的诺言:

“嫂子的令妹就是我的妹子一样。“

“今既见你妹妹很好,而又是亲上做亲的,我愿意娶来做二房。“

后来在贾母面前,王熙凤也是这么说的。贾琏承诺可能没什么用,但王熙凤都首肯了,并且向贾母报备了,得到批准了,那么,尤二姐成为地位高于其他侍妾的贾琏二房这事,不就板上钉钉了么?

反观赵姨娘,虽然得到贾政偏宠,但始终因为出身不高,即使生了一双儿女也摆脱不了奴才的身份。加上心眼和性格都不好,在贾府更加是到处树敌。她是贾政的小妾,名义上是姨娘,但是连芳官等丫环都可以和她开撕,王熙凤更是动不动就指桑骂槐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地说她,而她只能忍气吞声不能当面反驳,这不是单单人缘差可以解释的,只能说赵姨娘的地位决定了她无法跻身主子行列,只能忍受别人的白眼。

赵姨娘讥讽贾环“上高台”,反被凤姐教训了一顿那一次,凤姐说的话就解释得很明显了:

“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

贾环再不济也是“主子”,有别人“教导”,作为亲生母亲的赵姨娘,竟然是“与你什么相干”的外人,对自己儿子居然没有管教权,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赵姨娘的身份是奴才嘛。

赵姨娘兄弟死后,因为探春不肯多出抚恤费,母女俩对吵那一次,探春的话语也很能说明问题。探春不肯承认亲舅舅赵国基,发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王子腾为舅舅,固然有意气用事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主仆有别,赵姨娘对此也无可奈何。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

所以,如果尤二姐真的明媒正娶进入贾府,那就是得到王熙凤首肯的和她平起平坐的主子,地位自然是要比赵姨娘高的。

2.实际中尤二姐并未正式办理嫁入贾府的手续,又不像赵姨娘那样母凭子贵,直至去世,都没有得到被允诺的身份和相应的待遇。

贾府给了尤二姐动听的承诺,然而,那只是一张空头支票。王熙凤把尤二姐接进贾府是为了整她,绝对不可能真的让她过门、上位。

于是,凤姐一边安抚尤二姐,一边用贾琏国丧家丧在身,暂时不宜办喜事,等过了一年再圆房这个冠冕堂皇无懈可击的理由,成功地拖住了尤二姐真正建立身份的进程。当然,不让圆房是做不到的,要不是已成事实,凤姐也不必把尤二姐迎进贾府啊。但至少可以拖着不办仪式,那尤二姐的身份就像王夫人许诺袭人的那样,没有”过了明路“,分分钟可以不承认。

结果就在这一年里,凤姐成功地孤立了尤二姐,让她一步步边缘化,到最后无奈吞金自尽。直至死去,没有办婚仪的尤二姐就等于没有官方认证的身份,身后能够得到怎样的待遇,全凭贾母一句话而已。而贾母此时已经被凤姐蛊惑,对尤二姐没了好印象,自然也就理直气壮不让她享有名义上作为贾琏二房该有的待遇了。

贾琏请示王夫人,在梨香院给尤二姐停灵。贾母对此很不以为然:

”信他胡说,谁家痨病死的孩子不烧了一撒,也认真的开丧破土起来。既是二房一场,也是夫妻之分,停五七日抬出来,或一烧或乱葬地上埋了完事。”

贾母意思很清楚,仅仅是看在尤二姐好歹和贾琏有过夫妻之实的份上,才勉强让她停灵几天。之后贾母还专门把贾琏叫去,吩咐他不许把尤二姐的遗体送往家庙。这当然是因为尤二级无名无分的缘故。

贾琏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无法,只能”就在尤三姐之上点了一个穴,破土埋葬”。送殡时,也只不过是”族中人与王信夫妇,尤氏婆媳而已”。如果尤二姐已经正式过门,不管贾母和凤姐怎么不喜欢她,贾琏如果坚持要给她相应的葬仪待遇,她们也是不能反对的。

就因为没有办手续,没有用官方的仪式敲定身份,尤二姐死后都这么凄惨,这地位和待遇,实际上是连赵姨娘都比不上了。

其实尤二姐本来有机会成为赢家的,毕竟她已经得到凤姐和贾母的公开承认,差的只是一个手续,只要时间到了,凤姐就不好食言,总得把手续给办了。何况尤二姐本来都怀上了男胎,要是顺利生下来,母凭子贵,别说地位绝对超过赵姨娘,就是凤姐都不得不让她三分了。怎奈尤二姐性子太软弱,撑不过凤姐给她设置的风风雨雨,就只能是这样的悲惨结局了。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红楼梦>中尤二姐到底该不该随王熙凤去荣国府?》

《尤二姐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4. 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历史上处于何种水平?

因为唐诗诗歌太过繁盛,而《诗经》、《楚辞》又太过悠久,夹在中间的南北朝就显得稍微薄弱一点。

但是,这个时代在诗歌史上非常重要,正是因为魏晋南北朝对于诗歌的研究,才开启了盛唐诗歌的繁华。

中国的诗歌像一株大树,南北朝是这颗大树的主干

把中国诗歌比作一株大树,这是一件很形象的比喻,不同朝代对应着不同的部分,也有着不同的价值。

《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就是树根,一个扎在了民间,一个扎在了庙堂。

因为它们扎得够深,所以几千年来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在民间和庙堂中汲取养分,形成了“诗以言志”的士大夫情怀和通俗乐府诗歌的“美刺”精神。

而两汉的诗歌就是树根和树干交汇的节点,将诗歌从自发的创作转向了自觉的审美,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像“三曹”等人开始了大量创作,诗歌不仅仅是用来表达的“工具”,也重视“审美”的作用。

这就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提到的: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它可以是治国安邦的应用文体,同样也可以是传诵千古的文学文体。

而魏晋南北朝就让两汉刚刚开始兴盛的诗歌走成了通衢。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中对于时间的划分和历史不一样,这是因为文学有其连续性,它无法以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来强行划分。

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魏晋南北朝诗歌其实是包含了汉末到唐初这段时间的。

汉末“三曹”等人的创作自不必提,其后也涌现了诸多名家,比如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沈约、周颙等等,数不胜数。而这些人都是唐朝诗歌鼎盛时代里很多著名诗人所学习、崇拜的对象,可想而知他们对诗歌的贡献。

除此之外,盛唐诗歌中的诸多流派,比如山水、田园、古乐府等等都是从这一时期发端,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而像四言诗、游仙诗等等体裁,正是对上一个时代诗歌的总结和沉淀。

从这一意义上讲,南北朝时期正是诗歌史上承上启下的时代。没有这个阶段的沉积,先前两汉的诗歌没有成体系,之后盛唐的时代也很难开启。

唐朝诗歌就像是这颗树的树冠,极度繁盛、茁壮,让人艳羡。

而宋代诗歌就像从唐朝主要枝丫上新长出的二级枝丫,更为繁多,但另辟蹊径,从唐朝发散的状态里收回到对内心的探索,共同支撑起诗歌的天幕。

元明清三朝诗歌比上两个时代略有不足,它们就像这颗大树上繁多的树叶,质量参差不齐,但数量却十分惊人。

至于说之后的现代新诗,它们就像附着于这颗大树上的灰尘、露水,虽然和这颗大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是这颗大树本身的构成。

南北朝对于诗歌内容的开发,让诗的范围变得更为广泛

提到这个时期对诗歌内容有重大贡献的作者,要提到三个人:

陶渊明、谢灵运、鲍照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将日常琐事写入了诗歌当中,这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表现。

它最大的意义不是这种诗歌风格的诞生,而是诗歌内容可以向更多的层面去汲取,不仅仅有上层社会的交游,还可以有底层生活的乐趣。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将山水的描述与玄学思索糅合在了一起,将个人情感极好地寄托在了山水之中。

谢灵运生活的时代里,“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玄言、游仙这种脱离现实的空洞题材逐渐有了烟火气,自然山水成为了这些士大夫们新的寄托对象。谢灵运专攻山水诗,将这一题材的作品发展成一种极好的样本,连李白也是谢灵运的粉丝。

鲍照的贡献在于对古题乐府的改革。

虽然曹操时代已经开始了用乐府题材歌咏时事,但真正能将时事和个人观感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作者是鲍照,他的笔法要比之前的曹操更为优秀。并且,身为寒族,鲍照能对“九品中正”制度之下,寒族进身无望的苦郁更有切身的体会。

鲍照的对于乐府诗歌体裁和写法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了盛唐时期杜甫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对中唐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于诗歌体裁的发展,永明体是格律诗的先声

永明体诗歌的出现有一个前提,就是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音韵的秘密,并提出了具体的诗歌创作方法。

汉语的音韵很有特点,顿挫起伏都有着美感。在南朝之前,这一特点虽然存在,但没有人去研究它,直到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这一特点。

周颙《四声切韵》提出,汉语有四个声调,这就是我们常见到底“平上去入”,也叫做“四声”。普通话当中,入声字已经没有了,但很多南方方言里依旧保存。

而又考虑到双声叠韵的特性,沈约据此在《四声谱》提出了诗歌创作需要避免的八种弊端,简称“八病”: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他们充分地利用了汉语音韵的特点来进行诗歌创作,所追求的效果就是: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研究发现,之前时代,如曹植等人所创作的诗歌,之所以让人感觉如此美妙,正是因为符合了这一特性。而之后诗人的创作里,这样的标准也基本上成为了大家遵守的规则,这是“格律诗”出现的前提条件,中国古典诗歌也进入到了古体诗与新体诗分化的阶段。

“四声八病”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从内容独大开始转向了内容与形式的并重。

对于诗歌风格的衍变,南北朝不同风格的对立是唐朝诗风融合的前提。

南朝齐梁体诗歌其实也是属于永明体,但关注点在于内容的浮艳和形式的精巧之上。

它是对汉语音韵追求到极致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文体形式,对于奇巧、辞藻有着极为过分的追求。

整体来看,内容多是风月、华艳的描绘,形式多是精奇、巧艳的追求,格调和意义都不甚大。

隋代李谔在反对这一文风的时候曾如此表述:

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所以,齐梁绮靡文风在隋唐阶段成为了诸多文人抨击的对象,也为朝政中祛除浮华奢靡的做派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南朝这一时期真正有极高价值的诗歌其实是民歌,如《西洲曲》、《子夜四时歌(子夜吴歌)》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描写的是民间的情感诉求,细腻婉转,更重内心活动的刻画。

而这个阶段里,北朝庙堂当中没有什么出色的文学家,像庾信等长居北地的南朝人士的作品就带有了一种极为特殊的风格。因为个人经历的特殊,以齐梁宫体诗歌出道的庾信在北地有了故国乡关之思,吸收了当地的风习,笔调转为劲健苍凉。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如此评价: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除此之外,北朝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文学家了,反倒是和南朝迥异的民歌大放异彩。

北朝民歌往往奔放热烈,男女情爱的题材也能写得豪爽快意,绝不扭捏,有着一种质朴纯真的喜人观感。

代表作都很出名,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的《木兰诗》等等。

南北朝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分格在当时是并存于世的,隋代文帝向北朝学习,炀帝又向南朝学习,到了唐朝,陈子昂、初唐四杰等人的倡导,使得南北文风逐渐交融,诗歌开始既关注内容的刚健,也注重形式的规整。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唐朝诗歌风格的形成其实就是直接来源于南北朝诗风的交融。

然而,毕竟南北朝是属于诗歌变革的尝试阶段,其数量、流派、质量等等方面在整体上还是不如唐宋的,其尚不成熟。

但这一阶段的对于诗歌文体承上启下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之前诗歌可以在这个阶段找到理论上的总结沉淀,而之后诗歌也可以在这个阶段找到源头上的启发。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5. 军区大院之狼烟万里大结局?

还没有完结呢。军区大院之狼烟万里 作者泡泡雪儿

6. 石昊仙殿抓月婵第几章?

石昊抓住月婵是第四百六十九章。

辰东所著小说《完美世界》的女主角之一,仙子下凡尘,遗世而独立。

补天教的圣女,全书戏份除过主角外第一,是主角石昊的初恋初吻初婚女神,修主身月婵跟分身清漪,下界办事机缘巧合之下被石昊所擒,在石昊母亲秦怡宁的安排下与石昊成亲。

7.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

和硕怡亲王,是清代第九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也是开国八大军功世袭罔替亲郡王之外(开国军功世袭亲郡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第一个不是以军功而得到世袭罔替资格的亲王,始封者为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雍正帝即位后避帝讳,改名允祥。雍正八年去世后,雍正帝特别加恩,复名胤祥。这在康熙帝诸子中,除雍正帝外,是唯一一个得以“胤”字原名称呼的皇子。虽然是身后恢复,也是莫大的恩典了。)

胤祥(为方便起见,以下皆称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实际是二十二子,序齿为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于京师紫禁城皇宫,生母为康熙帝庶妃章佳氏(当时无名号,去世后追赠敏妃,雍正帝即位后追尊敬敏皇贵妃)。

清代后宫制度,除皇后外,其余嫔妃生子,均不由己抚养,而是另交其他高等位妃子代为养育,所以年幼的胤祥自幼是被德妃乌雅氏养育成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其生母章佳氏薨逝后,十四岁的胤祥更是将乌雅氏视同为亲生母亲,关系密切。由此,他和比自己大八岁的四哥胤禛(乌雅氏所生长子)也兄弟情谊深厚,相对其他异母兄弟更具手足感情。(包括乌雅氏第三子、皇十四子胤禵在内)。

胤祥在雍正八年去世后,为人刻薄寡恩、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对于这个几乎是唯一拥有真正手足感情的兄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地悲痛追思之情,为了胤祥举行盛大肃穆的葬礼、自己亲自出席奠酒,还在葬礼上嚎啕大哭、丝毫不顾及皇帝的身份。之后还深切追忆年幼时兄弟俩相处时的往事: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时年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随康熙帝出巡、前往盛京(沈阳)谒北陵开始,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发生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事件,这期间整整十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出巡,胤祥必定跟随前往,一次不落。

这可以看出年轻的胤祥极得皇父喜爱。同时也表明胤祥必然有自己能力出色的一面,所以才能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并因此可以随扈皇父、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时期的历次随扈出行中,胤祥展现了自己的文学、书法、弓马、骑射等各方面的优异表现,康熙帝对此赞不绝口,钟爱异常。即使是外国使臣、乃至朝廷文官,都知道皇十三子极受皇帝器重,前途无量,将来必担大任。

但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不知何故,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储君之位的时候,二十三岁的胤祥也牵扯其中,失去了皇父的信任,与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一起被圈禁起来。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祥才得以被释放(皇太子胤礽被废后,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为皇太子。皇长子胤禔则一直被圈禁,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

经此打击,青年胤祥此后再也没有恢复之前的待遇,在康熙帝眼中降为普通皇子,关系淡漠。虽然之后历次出巡,胤祥按仪制参与轮流随扈,但是不过虚应故事而已,之前所受到的皇父钟爱和重视,都已经是过眼烟云了。

至于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事中,胤祥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做出过什么隐秘之事,导致康熙帝怒气迸发之下,将他和皇太子、皇长子一同圈禁,几乎丧失了所有政治地位,这些真相在雍正帝登基之后,就被全部从史料中删除了,《清史稿》、《圣祖实录》、《世宗实录》中,统统没有这一方面的记载。即使有零星文字,也不过是轻描淡写的“遭受牵连”,或者是“为皇长子构陷”等语焉不详的描述。事实是怎么样,现在已经无法彻底弄清楚了。

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开释后,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还得以按仪制有机会随扈皇父出巡,但是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胤祥突然患病,而且还不轻--“腿起恶疮、遍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其实就是骨结核)。由此导致身体虚弱,不便行动。

虽然康熙帝也曾经在回复其他皇子的奏折中询问过胤祥的状况,有过一些关心慰问的话,但总体来说是冷淡和轻视的,并不十分重视。这也说明了胤祥此时的境遇,完全不在康熙帝的关注范围内,甚至是有防备心理在内。父子关系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在是令人叹息。

而且在康熙帝在位时期,胤祥一直没有被封爵,哪怕是皇子所能得到的最低爵位---贝子,胤祥也没有获得,在康熙帝成年诸子中,只有胤祥没有爵位。这从另一方面,更加证实了胤祥的失宠。

不过胤祥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之间,依旧是做了很多差事,其中有康熙帝委派的,更多的其实是他的四哥—雍亲王胤禛安排的。这也可以印证:为什么史料上记载寥寥的皇十三子胤祥,在康熙帝驾崩第二天,就被新君雍正帝册立为亲王。很大概率是之前十年内,胤祥为了帮助胤禛夺嫡,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建立过莫大的功劳,但是因为一些隐私之事,又不便于公开突出地表彰,所以雍正帝干脆把当年的记载全部删除,由此在日后的史书上造成了胤祥十年之间经历的空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岁的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弥留之时,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胤祥及国舅、步军统领隆科多奉诏觐见。

在隆科多当众宣布康熙帝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情况下,经过十多年缜密布局、殚精竭虑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终于在舅舅过隆科多(其实是表叔)以及十三弟胤祥的大力协助下,获得了“九龙夺嫡”的最后胜利,控制了京师及畅春园内外,得以波澜不惊地承袭了大统,成为清朝第五代皇帝(入关后第三代)——清世宗雍正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就在雍正帝刚刚承袭大统第二天、尚未登基的时候,他就立即封授之前一直没有爵位的十三弟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户部三库。遭受冷遇十多年的胤祥,终于得以卷土重来、彻底翻身。这也是对他多年来始终坚持毫无保留地支持四哥胤禛、劳心劳力的最好报答。

自雍正元年至雍正八年(1723-1730年),胤祥先后出任会考府、造办处、户部、营田处、西北军务、泰陵(雍正帝陵寝)营建总管、总理水务、内务府、军需处等诸多衙门主管,并兼任议政王大臣,可谓是雍正帝第一心腹(位置要高过隆科多、年羹尧),位高权重。但是胤祥头脑十分清晰,没有如同隆科多、年羹尧那样的专权跋扈、冒犯皇权,而是谨慎行事、安守臣节,从不逾制违例。

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刚刚受封怡亲王,即坚决推掉了按例可以获得的二十三万两钱粮,只收下十三万两。并婉言谢绝了分封后可支用官物六年的待遇。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雍正帝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特在其亲王爵位外,加赐封一郡王爵位,允其在诸子中任择一人承袭。这个恩典,有清以来,从没有宗室获得过。胤祥照旧坚辞不受,只接受加俸一万两,以为平衡。

这些例子,一方面体现了雍正帝对胤祥厚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胤祥的贤德和内敛,因此雍帝愈发倚重和敬佩胤祥,称他为为“柱石贤弟”。

雍正帝对于这个手足情深的十三弟是即钦佩又放心,还有深深的关爱。这在为人刻薄、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平日处事中,几乎是唯一具有常人情感的地方。雍正帝感念于胤祥的忠诚、干练、内敛,曾深有感触的说过: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兄弟之间的相互赤诚、顾托得人,在雍正一朝,再没有其他可比性。

雍正七年(1729年)冬,胤祥病情加重,可他还是如同以前一样,“往来审视”,巡查各地。因此身心俱疲,导致病势急剧恶化,乃至沉疴。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病入膏肓的胤祥已经不能外检视河工,不得不对下属说“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让人代替前往巡视。此后,每年必定参与先农坛春耕祭祀的胤祥也缺席了这项大典。

因弟弟病势沉重而焦虑不安的雍正在忧伤焦急之下,连连下旨,一面让其他臣子代替胤祥处理政务事务,一面延请各地名医,对胤祥“医祷备至”,寄希望于医士大家,能够挽回胤祥的健康。

不过胤祥的身体在长期高负荷工作压力下,早已不堪重负,已经油尽灯枯,即使再好的药物和名医,也无法挽回。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四十四岁的胤祥病故于京师,为四哥雍正帝鞠躬尽瘁。

胤祥去世后,万分悲痛的雍正帝有如断却臂膀,数日食不甘寝不安,不顾君臣分别,坚持穿素服为十三弟致哀,并著令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赐谥号“贤”,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于谥号前,以示恩宠。

同时,雍正帝确立了胤祥生前一直拒绝的“世袭罔替”待遇,把他的世子弘晓册立为世袭亲王: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 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额外再立其子弘皎为世袭郡王:“著令怡贤亲王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勋。”

从此,怡亲王的后代,就有了一个亲王、一个郡王的世袭爵位,这在整个清朝,都是罕见的(除了国初时候,礼亲王及其后裔中,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不过那个是军功封爵,不能相比。)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乾隆帝即位。新君继位后,按照雍正帝的嘱托,明确了弘晓的怡亲王和弘皎的宁郡王爵位世袭罔替资格,并授予胤祥庶长子弘昌贝子爵位(亲王庶子一般只封授镇国将军,弘昌封贝子,已经是莫大的恩遇了。)

但是弘昌不满意自己的待遇,对于父亲一直有意压制自己很是怨恨(弘昌性格跋扈、为人轻浮,胤祥怕他惹事,所以长期把他关在府内不许外出,直到胤祥去世后,才得以出外),于是联络同样心怀不满的四弟宁郡王弘皎(弘皎是胤祥嫡长子,因为胤祥不想自己的成年儿子继承亲王爵位,将来给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特地选择了年幼的嫡子弘晓继承爵位,因此弘皎失去了亲王之位),勾结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等,阴谋作乱,想要谋逆。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举事,就被早有准备乾隆帝一举粉碎。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乾隆帝将弘皙、弘昌、弘皎等人全部软禁关押,之后将弘皙革除王爵,圈禁景山;弘昌革除贝子,收回御赐府邸;弘皎则因为是雍正帝亲封的世袭郡王,不好太过处置,所以乾隆帝将其释放,没有加罪,但是其世袭郡王改为降等承袭,而且停郡王俸禄终身。

此后弘昌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闲散宗室身份去世,身后也没有谥号。弘皎则在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默默无闻地死于宁郡王府,死后谥号“良”,称宁良郡王。他这一支,失去了世袭的郡王资格,不过以后机缘巧合之下,弘皎的后裔还会入继大宗,承袭怡亲王爵位,这都是后话了。

在这一场风波中,承袭了怡亲王爵位的弘晓因为才满十八岁,年幼本分,所以没有牵扯进“谋逆案”中。但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他所担任的管理理藩院及正白旗满洲都统还是都被免去,此后再也没有担任过其他重要职务,只是凭借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参与朝廷大典、朝会列班,仅此而已。

弘晓此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收藏古文典籍上,他在怡亲王府内修建了几座藏书楼,取名名“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把搜集来的典籍善本藏于期间,时时观摩,并据此著《明善堂集》作为一生志趣爱好的总结。

弘晓以此态度,躲过了有可能来自乾隆帝的打击和惩罚,远离朝堂,以藏书家和诗人自娱,总算得以将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安全保住,不至于像两个哥哥弘昌、弘皎一样,被褫夺爵位、或者被降等承袭,给怡贤亲王胤祥护住了家族荣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五十七岁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去世,朝廷赐谥号“僖”,称怡僖亲王。弘晓次子永琅承袭了怡亲王爵位(弘晓长子永杭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没有来得及承袭爵位,而且也没有子嗣),成为第三代怡亲王。

之后,怡亲王传承分别为:

第三代:怡恭亲王永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爵,嘉庆四年(1799年)薨。)

怡亲王绵标(永琅次子,嘉庆四年(1799年)时先于永琅去世,子奕勋承袭爵位后追封)

第四代:怡恪亲王奕勋(绵标长子,嘉庆四年(1799年)祖父永琅去世后袭爵,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薨。)

第五代:怡亲王载坊(奕勋长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四岁时袭爵,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薨,年仅五岁,无嗣,无谥号。)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五岁的怡亲王载坊去世后,怡亲王爵位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空位期,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怡恪亲王奕勋的次子、怡亲王载坊的异母弟,时年十岁的载垣才被道光帝下诏承袭怡亲王爵位,得以延续这“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载垣也是第六代、第七世怡亲王。

自道光五年(1825年)承袭怡亲王后,载垣深受道光帝、咸丰帝两代帝王重用,先后出任过正蓝旗汉军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

在皇室宗族内,载垣担任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管理镶蓝旗觉罗学,太庙袷祭和近支婚嫁也由其主持。其他如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和崇文门正监督等,也由其管理,可谓是道光和咸丰帝最为亲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君主恩遇,几乎可以同他的四世祖胤祥所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顾相比。

载垣在道光三十年(1850)于道光帝临终前,受道光帝顾命,成为比自己还小十六岁的堂叔咸丰帝奕詝的辅政大臣。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与入侵的英法联军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英法联军攻入京师。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载垣随扈一前往。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临终前再授载垣顾命,让他和郑亲王端华、端华之弟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皇长子载淳即位,并主持政务,明确了顾命八大臣以怡亲王载垣为首(实际上是以肃顺为首)。载垣得以“两受顾命”,权势达到顶点。

咸丰帝去世之后,以载垣为首的顾命大臣们拥立皇长子载淳登基,即同治帝(当时年号为祺祥)。

不过,在咸丰帝驾崩后,顾命大臣们很快与咸丰帝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为控制皇权产生了尖锐矛盾,不可调和。顾命大臣们和两宫太后争吵最激烈时候,在场的小皇帝载淳都被吓哭、甚至尿了裤子。两宫太后因此深恨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必欲除之后快。

于是两宫太后秘密联络了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暗中布置,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于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返京时,设计将肃顺和其他顾命大臣分开,趁机发动政变,把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或捕获、或贬黜,夺回了朝政处置大权。因当年是农历辛酉年,所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叔嫂所发动的这场政变也叫“辛酉政变”;又因皇帝载淳初定年号为“祺祥”,史书上也称“祺祥政变”。

两宫太后清除顾命八大臣后,联合恭亲王掌握朝政,改皇帝年号为“同治”,意在“协同治国”之意。

之后,两宫太后以小皇帝的名义下旨,把恨之入骨的肃顺公开斩首,而载垣和端华,则“开恩赐死”,于宗人府空房内赐白绫自尽。载垣被赐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倒台,对怡亲王府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几乎导致世袭王爵被废除。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载垣被赐死半年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为了当年功勋卓著的怡贤亲王胤祥所遗下的爵位不至于废封,特旨恢复原怡亲王一系的封爵,但是没有返还亲王爵位,而是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另外,因载垣之罪行严重,所以他所属的怡亲王大宗(怡亲王弘晓后裔)被取消了承袭资格,另以怡亲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玄孙载泰为怡亲王宗子,受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主持怡贤亲王胤祥及诸代怡亲王的祭祀典仪(载垣不包括在内)。而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的直系后裔,在这之后再也没有承袭宗子资格,只保留了两个奉恩将军爵位(清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级),就此沉沦。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因收复江宁,平息了太平天国起义,所以加恩于诸宗室及朝廷重臣,封赐甚厚。在“辛酉政变”中被废黜世袭爵位的怡亲王也因此得以复封。

两宫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在这一年七月改封胤祥五世孙、宁郡王弘皎玄孙载敦为第七代怡亲王,并恢复怡亲王世袭罔替资格。同时,将原怡亲王府宗子载泰改袭因载敦继承怡亲王爵位而遗留下来的宁郡王系封爵——奉恩镇国公(宁郡王在乾隆时期被降等承袭,不是世袭罔替郡王,所以三降后以奉恩镇国公传承)。

载敦承袭怡亲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绵誉(永福第四子)、父亲奕格(绵誉第三子)为怡亲王。

光绪十六年(1890年),载敦去世,谥号“端”,即怡端亲王。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载敦长子溥静袭爵,成为第八代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京师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溥静参与了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等王公贵族支持义和团的行动,主张和联军开战。侵略军击败清军,侵入京师后,报复性洗劫了怡亲王府,并抓住了来不及逃走的溥静。之后溥静诡异地死在府中,有传闻说是被侵略军鞭答致死的。

溥静死后,西逃的慈禧太后为了向八国联军求和,严办了一些主战大臣,将庄亲王载勋赐死,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革爵流放。而已经死去的怡亲王溥静,也被以“纵庇拳匪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严惩。这也是怡亲王府第二次被革除封爵。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京师局势逐渐平息,已经返京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恢复怡亲王府空悬三年之久的封爵。不过,因为溥静“参与启衅”,所以他的儿子们被剥夺了承袭资格,怡亲王爵位改由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毓麒承袭。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承袭爵爵位的时候,毓麒刚满两岁。

十年后,宣统三年(1911年),在武昌城的隆隆炮声中,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九一二年二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时年十二岁的毓麒也失去了世袭亲王身份,成为了普通平民。

此后,家道中落的毓麒为了维持生活,先后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木伐倒变卖,又将王府也抵押给了别人,以此苦苦支撑。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岁的末代怡亲王毓麒在默默无闻中死于北平(北京),历经二百二十六年的怡亲王世系传承,也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56)
我的少妇邻居全文免费阅读(成都14岁少女
上一篇 2023年12月05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3年12月05日

相关推荐

  • 《她(消失的她女主结局)

    1.消失的她女主的结局是死亡。2.在小说中,女主角小玲在寻找自己的父亲时,被卷入了一场黑帮斗争,最终被黑帮成员杀害。3.小说《消失的她》通过女主角小玲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远离暴力和犯罪...

    2023年11月30日
  • 花都龙少(介绍几款小说)

    《最强兵王》作者:丛林狼该作品长居创世中文网军事类销量榜榜首,创下了人气、口碑和电子销售全线丰收的突出成绩,《最强兵王》获得腾讯文学网销售第一,&#34;和阅读&#34;历史军事销售榜第一。腾讯文学主编太山赞其精彩程度绝对超乎想象。...

    2023年12月01日
  • 皇的禁宠(这些曹家宗室一代二代三代的亲戚关系是怎样的)

    对于三国曹魏的功勋集团来说,有两大家族实际上就是休戚与共的曹魏顶级家族,他们便是曹家与夏侯家,其中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例如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样的曹一代,也有着曹休和曹真这样的曹二代,那么,正如题主所问,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

    2023年12月03日
  • 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南小姐和傅三少是哪部小说)

    简介:被未婚夫和继妹联手背叛,婚礼被毁被全城嘲笑,唐末沦为南市的笑柄。婚礼上傅三少从天而降,当着众人的面宣布,他就是某人的“奸夫”,直接打脸众人。传闻南市傅三少不近女色,可是却在婚后,把唐末宠上天,亮瞎了一群人的眼。人前他是商场上的铁血恶魔;...

    2023年12月03日
  • 天王殿(天王殿小说境界划分)

    等级分为神人、天神、以及神王,每个境界又分三个小境界,分别是下等,中等以及上等,想要有所突破,不仅需要常年的能量积蓄,还需要自身天地的感悟。...

    2023年12月04日
返回顶部